湖南法治報訊 尹秀春 胡仲科 王曙光
金秋10月27日,我們從新化縣楓林街道大水坪村路過,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地上撿煙頭丟在垃圾桶,村路上環境優雅整潔,向老百姓打聽,我們這里村民素質的提升,是在省委統戰部幫扶工作隊隊長、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胡非的正確黨建引領。
在胡非的帶領下,我們村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、生存環境、至今我們村各方面己經得到了很大大改變。
我們這里學校的全體師樹立了“生活環境好與差,愛護衛生整潔靠大家”的人生價值觀,現在我們的學校還專門成立了“紅領巾環境監督員”的隊伍。
蔡大爺手指一位講普通話的年輕小伙子說,這位就是省委統戰部工作隊胡非隊長,他就是我們鄉村振興的領頭羊,他是帶領我們大家發展致富默默無聞的領路人。平常胡非隊長低調謙虛的說:“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,是黨的政策好、是后盾單位中國共產黨組織支持大,與我并肩做戰村兩委和工作隊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的結果”。
新化縣楓林街道大水坪村是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,由省委統戰部駐村幫扶。面積3.94平方公里,下轄24個村民小組,共有852戶2747人(含黨員40人、預備黨員2人),其中有脫貧戶95戶308人,監測戶9戶19人,易地搬遷戶有58戶208人。村主導產業以傳統種、養業為主,種植葡萄、柑橘、紅心柚等面積有2000余畝,雙季稻面積有900畝,大、中型豬場有3個。
工作隊進駐后,通過實地調研、征求意見、集體研究等方式,結合大水坪村的實際,堅持因地制宜、規劃先行,嚴格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發展戰略,始終堅持“以黨建引領為統攬、一手抓產業鄉村振興、一手抓環境綜合整治”發展思路。
在產業發展上,樹立“鄉村振興、產業先行,產業不興、百姓不富”的理念,把握“想方設法增強村集體經濟、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”產業發展目標,圍繞鞏固基礎產業、引進加工產業、聯合發展產業的路子,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,基本實現一、二產業融合。一是鞏固基礎產業。注重在保護現有傳統農業上做文章。積極引導種糧大戶流轉土地,形成規模種植,保證了900畝雙季稻任務完成,助力守牢糧食安全底線。按照湖南農大、隆平高科專家提出的果樹品種改良和基礎配套設施具體意見,協調資金100多萬元改造現有2000余畝果園,新建大棚5568平方米,實施“避雨栽培”項目,改良葡萄、柑桔品種,使產能和品質有了較大提升。積極爭取稻田養魚、水果種植項目資金95萬元,讓村民104戶324人入股,每人每年可分紅70.37元。二是引進加工產業。堅持“工業帶動農業、工業反哺農業”,在招商引資上下功夫。工作隊先后引進湖南闖天下農業科技、菜蔬記農業發展、永飛包裝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,在村新建年加工10000噸的農產品加工廠;引入“一畝田稻菇循環生態種植”項目,引導建立糍粑、有機肥車間,打造農業產業發展鏈,提供就業崗位350余個,解決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問題,實現了“家門口”務工,帶動了村民增收。完成了20000頭生豬生態養殖基地建設,由湖南新五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,每年可出欄生豬40000頭。村以集體土地和產業發展資金入股。目前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28.63萬元。利用統戰系統優勢,組織省新階聯經濟科技委員會、達漫電商、瀏陽河集團和惠農網的消費幫扶產品對接會,擴大了產品銷路渠道。三是聯合發展產業。在加快自身產業發展的同時,積極協商其他駐村工作隊,探索“一體建設、聯合發展”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路子。與孟公鎮簪溪村(省財信金控集團駐村)建立“黃精育苗與種植基地”;與游家鎮振興村(縣經科商局駐村)建立“茶油種植與供應”基地;與水車鎮錫溪村(省科技職院駐村)、楓林街道接龍村(市農業農村局駐村)、石沖口鎮石筍鋪村建立“蔬菜種植與供應”基地,為農產品加工提供原材料。通過聯合發展,抱團振興,推動產業發展。
?在人居環境整治上,除制定科學的村莊規劃外,結合“三邊”整治、“空心房”治理、農村改廁,以“四加”模式推動人居環境治理,鄉村面貌煥然一新,營造了艱苦奮斗、團結協作、積極進取、守望相助四種文明鄉風,讓“農村更像農村”。一是“黨建+宣傳”。堅持黨建引領,切實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工作優勢,通過班子帶支部、支部帶黨員、黨員帶群眾的三級聯動模式,采取駐村領導部署、工作隊協調、村干部分片、黨員包戶的方式,實現人員、區域、任務“三落實”,全村上下齊行動。注重發揮黨員的“領頭雁”作用,教育和發動黨員率先清除自家庭院垃圾,帶頭圈養雞鴨,積極配合“空心房”拆除和農村改廁,為群眾當表率、作榜樣。成立各類志愿者隊伍和“紅領巾監督員”,既當參與者、又當監督員,督促和幫助群眾慢慢養成衛生習慣。按照“保留鄉村特色、注重整體布局、杜絕大拆大建”的思路,制定《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》和《美麗鄉村規劃設計》,通過公眾號、微信群、“村村響”、入戶走訪,全方位宣傳人居環境整治、美麗鄉村打造的重大意義,做到家喻戶曉、人人皆知。二是“共商+試點”。按照“群談群商、群策群力”的思路,先后召開黨員組長會、院落會、鄉賢座談會25場(次),集中群眾智慧,發揚集體精神,共謀如何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。借鑒治理經驗,建立健全衛生責任區域劃分、衛生環境評比、居民生活垃圾合理收費、周五大掃除義務工積分等制度,健全完善“有制度、有標準、有隊伍、有督查”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,全面落實“建、管、護、評”等要素,形成“村委負責建設評比、村組負責管理維護、村民負責門前三包”的局面,保障了人居環境整治取得實效。三是“積分+激勵”。在實現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,將人居環境整治劃片區分解到具體屋場,從每個屋場中選出一名具有影響力的人,牽頭成立3至5人的治理小組,修訂《組規民約》,負責發動群眾、組織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。成立“愛鄉基金”,發動村民、鄉賢、在外人士踴躍捐款,短短三天時間籌集基金捐款6.8萬元用于人居環境整治,提供了初始動力。對屋場治理小組成員進行積分制管理,根據各屋場建設與管理成效予以計分,年底按照積分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分紅兌現。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,通過表彰先進、樹立典型的方式,激發參與熱情,常態化開展“最美黨員”“整潔院落”“文明家庭”及“好鄉賢”“好媳婦”“好婆婆”等評選活動,讓群眾比著看、照著學,形成行動自覺,逐步改變了影響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。四是“處置+利用”。堅持將“空心房”拆除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“先手棋”,按照“拆”有力度、“復”有特色的要求和“先易后難、因戶施策、積極穩妥、處置得當”原則,堅持全面摸清底數,做到拆除動作迅速,拆除程序合法,邊拆舊邊復墾邊綠化,確保拆得放心、拆得安全、拆得到位。重點宣傳愿意配合拆除的,讓周邊群眾受教育、見實效;積極動員“五老”協會及其親戚朋友對思想仍有顧慮的進行溝通交流,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;村兩委、工作隊反復耐心做拒不拆除的工作;共同努力確保拆除順利。并且,不是簡單不一拆了之,而是盤活整治土地,因地制宜、分類做好利用文章。45棟“空心房”拆除到位后共復墾土地8畝,屋主愿意自行耕種可自行耕種,沒有時間耕種的交由周邊農戶耕種,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,確保土地“不拋荒”。還按照“一宅變三園”方式,對復墾后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管理,將土地劃分成多個“小格子”,建成各具特色的“小花園”“小菜園”“小果園”,既便于耕種,又促進美觀,更發展庭院經濟,極大提升了群眾對拆除“空心房”,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認識。
據悉,省統戰部幫扶工作隊是在2021年5月到大水坪村的,鄉村振興,全村脫貧,打造美麗鄉村,工作隊長胡非處長是最美大水坪村助推器。
一審:李林俊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責編:伏志勇
來源:湖南法治報